《黄帝内经》云:“秋三月,此谓容平。”万物在秋季成熟,自然景象平定收敛。秋季由于阳气渐收,阴气渐长,人体的阳气随之内收,因此秋季应早睡早起,以保持神志安宁,来减缓秋季的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。
【立秋】
立秋至,世间万物到了这一天开始逐渐收敛起来,我们要顺应气运,使虚浮的阳气归于体内,不再做无谓的耗散。切勿像暑天一般贪凉饮冷,否则会因阳不内守导致秋冬收敛、闭藏的能力大大减弱,从而体弱易感。而收敛阳气最简单的方法则是睡觉,入秋之后夜晚渐凉,早卧可避免寒气入体,有助于阳气回收,不致耗散太过。
1.清解余暑
立秋后虽凉意渐至,但天气却依旧未出三伏,因此,还需继续食用一些清凉解暑之品。如绿豆百合粥,绿豆可降血脂,降血压,同时又有清热解暑的功效,加入百合可宁心安神,清心除烦,既能增强解暑功效,又可防止伤阴。需注意的是绿豆性凉,脾胃虚弱之人不宜多食。
2.祛湿清热
初秋之时,暑气仍存,湿热氤氲弥漫,防暑之外仍需注意除湿。薏米竹叶粥则是上佳的选择,薏苡仁性味甘淡微寒,有利水消肿、健脾去湿等功效,合竹叶可清湿中余热,共奏清热祛湿之功。
除此之外,在凉爽的早晚,可选择适合自身体质的锻炼项目,如:散步、快走、太极等。在家中尽量使用自然风降温,不宜多吹空调。
【处暑】
“处”是终止、躲藏的意思,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。如古谚语云:“立秋处暑天气凉”、“处暑热不来”等,就是对“处暑”时节气候变化的描述,其气候特点是白天热,早晚凉,昼夜温差大,降水少,空气湿度低。在这样的环境下,人容易出现口鼻干燥,咽干唇焦的燥症。所以,此时节要注意防燥,饮食起居均要适时调整。
1.处暑时节防“秋燥”
出伏过后虽然中午依旧炎热,但早晚凉,昼夜温差较大,特别是处暑节气后,“一场秋雨一场凉”的气候特征明显。中医认为“肺主秋、收敛,肺气太盛可克肝木”。因此饮食上要润一些,多吃银耳、百合、莲子、蜂蜜、芹菜、菠菜、芝麻、豆类及奶类等滋阴润燥的食物,避免燥邪伤害。芝麻、菠菜、豆腐、百合莲子汤等有补肝益肾、润肺清燥、益气宽中、安神养心的功效。
2.处暑时节防“秋乏”
俗话说,春困、秋乏、夏打盹。期间,天气由热转凉,很多人都会有不自觉的疲劳感,也就是“秋乏”。“处暑”节气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,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,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。“秋乏”是一种自然现象,预防“秋乏”首先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,晚上尽早入睡。早晚加强锻炼,充足的体能才可对抗季节更替带来的身体变化。
【白露】
天气转凉,露凝而白。白露作为秋季的过渡节气,天气渐凉,气候变化不稳定,人体的阳气开始收敛,阴气逐渐盛行。因此,白露时节的养生应以养阴为主,调节气血,增强体质,预防秋季的常见疾病。
1.起居:“白露秋分夜,一夜冷一夜”,白露天气冷暖多变,尤其是早晚温差较大,很容易诱发伤风感冒或导致呼吸道疾病复发。古人有“白露身不露”的说法,此时要格外注意保暖,特别是注意保护胸腹、后背等容易感受寒邪的部位。
2.饮食:中医认为,肺属金,与秋气相应。白露是典型的秋季气候,此时人体容易出现口唇咽干、鼻腔干燥及大便干结、皮肤干燥有裂纹等症状。所以,白露时节饮食通常以滋阴润肺、健脾润燥为主。如银耳、梨、藕、葡萄、苹果等,少吃辛辣刺激食物。
3.运动:白露之后是一年中锻炼身体的好时节,此时选择运动项目应因人而异,量力而行并持之以恒。适当进行有氧运动,如散步、慢跑等,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,预防感冒等疾病。老年人可散步、慢跑、打太极拳等。同时,还可配合一些“静功”,如呼气、冥想,做到动静和谐。
【秋分】
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,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,而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,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。秋分时节,养生保健特别要注意防止“寒凉之气”伤身,应该及时添衣保暖,特别是注意下焦部位的保暖。此外,正值中秋节期间,螃蟹、月饼等节令食品上市,在一饱口福的同时,还要有所节制,切勿过量伤身。
1.饮食:秋分的燥不同于白露的燥。秋分属“凉燥”,白露属“温燥”,饮食上要注意多吃一些清润、温润为主的食物,比如:芝麻、核桃、糯米等。秋天上市的果蔬品种多样,像藕、荸荠、甘蔗、秋梨、柑橘、山楂、苹果、葡萄、百合、银耳、柿子等,都是适宜的调养佳品。需注意的是,秋分后寒气渐浓,若脾胃素虚之人多食瓜果易引发腹泻等疾病,应当根据自身体质适量食用。
2.运动:秋分运动应以“收”为主,宜选择轻松平缓、活动量舒缓的项目。还可适当进行一些耐寒锻炼和有氧运动,比如:登山、步行、打太极拳、骑自行车、跳舞等。
【寒露】
寒露节气后寒意猛增,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,阳气渐退,阴气渐生。此时正是人体阳气收敛,阴精潜藏于体内之时,养生应以保养阴精为主。通过饮食起居等调养,达到“阴阳平秘”的状态,即阴气充足而平和于内,阳气充足而密固于外。
寒露时节起,雨水渐少,天气干燥,燥邪当令,易伤肺、胃两脏,所以养生的重点是养阴防燥、润肺益胃。同时要避免因剧烈运动、过度劳累等耗散精气津液。在饮食上还应少吃辛辣刺激、香燥、熏烤等类食品,过多食用这类食品易损伤人体阴精。应多食芝麻、核桃、银耳、萝卜、番茄、莲藕、牛奶、百合、沙参等有滋阴润燥、益胃生津作用的食品,同时可多食用鸡、鸭、牛肉、猪肝、鱼、虾、大枣、山药等以增强体质。
这个时节特别推荐多吃梨,梨在古代被称为“快果”“果宗”,其性涼,味甘微酸,能入肺、胃经,有生津润燥,清热化痰的作用。《本草通玄》中言其“生者清六腑之热,熟者滋五脏之阴”,因此,无论生食还是煮熟食用都是润肺清燥之佳品。
寒露时节亦不能忽视对精神的调养,由于气候转冷,日照减少,风起叶落,一派肃杀的景象,容易使人情绪不稳,心情伤感忧郁。因此,要努力保持良好的心态,调养好身体的阴阳平衡,宣泄积郁的不良情绪,培养乐观豁达的心态,是养生保健中不可或缺的内容。
【霜降】
天气渐冷,开始有霜。“霜降”是秋季向冬季过渡的起始阶段,
霜降前后常有寒潮来袭,是一年中冷空气活动最为频繁的时节,昼夜温差大。故体质差的人,尤其是老年人或有呼吸系统慢性病(如哮喘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)的人,应当时刻关注天气的变化,注意防寒保暖,早晚出门及时加减衣物,并适当推迟早上出门时间,以减少冷空气的直接刺激,防止哮喘等疾病急性发作。
1.吃柿子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霜降吃柿子的习俗。俗话说,“霜降吃灯柿,不会流鼻涕。”民间认为,霜降吃柿子,到了冬天就不会感冒,还能够养肺、清热、润燥;有些地方则认为,此时节吃柿子,到了冬天嘴唇不会干裂。需要注意的是,空腹情况下不宜吃柿子,且平素要适量。
2.吃萝卜。农谚有云,“处暑高粱白露谷,霜降到了拔萝卜。”吃萝卜可下气,解腹胀之围;萝卜入肺,可以加强肺的肃降功能,既止咳,又能改善胃肠功能。
3.吃板栗。板栗具有健脾 养胃的功能,脾胃为后天之本,气血生化之源,健脾开胃,气血调畅之后自然可以治疗气血亏虚。除此之外, 板栗有一定的补肾作用,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,对人体免疫力有一定的增强作用,同时也有一定的抵御风寒作用。建议大家在食用板栗的时候可以选择炖食,可以更好的保留板栗的营养价值。
总而言之,秋季燥邪为患,与肺相应,肺为娇脏,喜润恶燥,所以秋燥之气易伤肺气。在饮食方面以防燥养阴、滋阴润肺为主。秋季进补可为冬令进补打好基础,但进补不宜冒进,大量进食滋腻补品,会进一步加重脾胃负担,导致消化功能紊乱。所以,进补之前需先调理脾胃,以期更好的吸收运化,达到进补目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