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养生
养生知识

秋季养生指南| 药膳推荐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24-10-16 点击量:

药膳在我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,早在《黄帝内经》中就有关于药膳的记载,《素问·脏器法时论》中言:“五谷为养,五果为助,五畜为宜,五菜为充,气味合而服之,以补精益气”。而且在《神农本草经》《千金方》《食疗本草》等经典医书中均有专门论述药膳的内容,也都阐明了“医食同源”的道理。药膳是由中药、食材或药食两用的中药及调料三部分组成,形是食品,性似药品,取药之性,用食物之味,共同配合,相辅相成,起到食借药力、药助食功的协同作用,收到药物与食物的双重功效。

秋渐浓,天气转凉,气候变得日趋干燥,此时人们往往会由于干燥引发一系列生理变化,感到口、鼻、皮肤等部位干燥,有些人还会出现口干舌燥、口渴咽干、皮肤干燥、声哑干咳、小便短少、大便干结、鼻塞、咳嗽等一系列症状,许多人鼻腔黏膜对冷空气的刺激不适应,常发生伤风、感冒、流鼻涕等,这些都被称为“秋燥症”。

中医认为,“燥”为秋季主气,易伤人津液,历来倡导“燥则润之”的养生理论,提倡以药膳调养来抵御“燥邪”。实践证明,秋天多食用滋阴润燥的药膳是十分有益的。以下是几款预防秋燥常用药膳,简便易做,味美效优,可供大家选用。

药膳推荐:

(一)菊花粥

原料:菊花9克(鲜品25克)、粳米60~100克、白糖适量。

做法:将大米淘净,放入锅内,加水适量,武火先煮沸,改文火再煮30分钟,放入菊花、白糖(冰糖、蜂蜜,亦可不加),稍煮即成。每日早晚佐餐食用。

功效:清热润燥、疏风散热、清心除烦、清肝明目。适用于身热烦渴、咽喉肿痛、头晕目眩、咽干唇燥,热伤风者。

(二)双冬粳米粥

原料:天冬15克、麦冬10克、粳米60克、冰糖适量。

做法:将天冬、麦冬放入锅内,加水600~800毫升,煎煮40分钟,去渣取汁。加入粳米慢火煮粥,粥成后加入冰糖调味即成。早晚佐餐食用。

功效:滋阴润肺、生津止渴、清心除烦。适用于肺阴虚引起的口干舌燥、肺燥咳嗽、肠燥便秘者。

(三)冰糖梨子川贝汤

原料:梨1个、川贝3克、冰糖20克、枸杞5粒。

做法:取新鲜梨子洗净去核,放入贝母、枸杞及少量冰糖,可选择蒸和煮两种方法,用时40分钟。

功效:养阴生津、清肺化痰、润肺止咳。适用于咽干不适、皮肤干燥、咳嗽有痰、痰黏难咯者。

(四)冰糖银耳汤

原料:银耳10克、冰糖30克、枸杞3克。

做法:银耳洗净去杂质,加冷开水浸泡1个小时,手撕大块,放进炖锅内,加入冰糖和冷开水,隔水蒸1~1.5小时即成。每日1次。 

功效:清热健胃、滋阴润肺、生津止咳。适用于肺热咳嗽、肺燥干咳、胃热疼痛、便秘等。对胃炎、老年慢性支气管炎、肺源性心脏病有一定疗效。

(五)太子参百合瘦肉汤

原料:太子参10克、百合10克、罗汉果半个、猪瘦肉150克。

做法:将猪瘦肉洗净,切大块,太子参、百合、罗汉果洗净,共同放入锅内,加清水适量,武火煮滚后,改文火煲1~2小时,调味食用。

功效:清润肺燥、益肺生津。适用于气虚肺燥、咳喘气短、口干欲饮、燥热伤肺而咳嗽咽干者饮用。

(六)沙参玉竹煲鸭汤

原料:南沙参10克、玉竹10克、老鸭(大者半只,小者一只),精盐适量。

做法:将老鸭去毛及内脏洗净,剁块备用;南沙参与玉竹分别洗净。将上述用料共同放进汤煲内,先中火煮沸,后用文火焖煮1.5小时左右,加入少许盐调味,即可温热食用。隔天1次。

功效:本汤既有沙参玉竹的滋阴清肺、养胃生津、清热凉血功效,又有鸭的补中益气、清热润燥、和胃消食作用,三味合用,既清补又养生,对于热邪未尽、阴津微伤、虚火上升者效果很好。

秋季雨水渐少,天气干燥,昼热夜凉,寒热多变,易伤风感冒,旧病卷土重来。把握好饮食宜忌、善用药膳、适当进补,可安度一秋。希望这几款药膳,能够帮助大家在干燥的秋天远离身体不适,保持健康与活力。

电话:029-87383876

网站:www.sxtcm.net

邮箱:sxfztcm@163.com

版权:陕西省中医药发展服务中心

陕ICP备2020014962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