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季为何要养?
秋季在我国指从立秋开始,到立冬结束的这段时间,其包括立秋、处暑、白露、秋分、寒露和霜降6个节气。秋季的气候特点是由热转寒,阳消阴长。秋天气候干燥,空气中缺乏水分,温度降低,故燥邪为秋天的主气。初秋时节,夏日余热尚未除尽,气候较热,与燥邪相结合成温燥;而深秋之际,气温转凉,与燥邪结合成凉燥。燥邪最易侵犯肺呼吸道及肠道等多津的器官,还会令人出现如皮肤干燥、口鼻干燥、两目干涩、舌苔干燥等情况。因此,“养阴润燥”成为秋天的首要任务。

起居养生
《黄帝内经》云:“秋三月,此谓容平。天气以急,地气以明。”秋季正处于“阳消阴长”的过渡阶段,气温开始下降,昼夜温差大,因此秋季应做到早睡早起。一年四季中空气最清新、含氧量最高的莫过于秋季的早晨,宜早起呼吸新鲜空气,吐故纳新;秋季的夜晚,气温转凉,宜早睡养神。此外早晚还要注意添加衣物,防止因受凉而伤及肺部。

运动养生
秋季是运动锻炼的大好时机,可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。如跑步、打太极拳、游泳等均是不错的选择,长期坚持可增强心肺功能。但对年龄较大的人来说,不宜像年轻人那样进行剧烈运动,以免过度消耗体力,耗伤阴津,运动强度以身有微热、小汗即止,贵在坚持。
精神养生
秋季宜保持清净乐观之心,即口中言少,心中事少,腹中食少,自然睡少;胸怀舒畅,尽量抛开一切烦恼,避免悲伤情绪,这也是秋季养肺的一个好方法。
饮食养生
古人云:“厚味伤人无所知,能甘淡薄是吾师,三千功行从此始,淡食多补信有之。”饮食对人体具有调和阴阳、滋补脏腑、补益气血、调节情志等作用。
对秋季来说,饮食应以防燥护阴、滋阴润肺为原则。肺为娇脏,喜润恶燥,秋燥之气与肺喜润娇嫩之性相违背,所以秋燥之气易伤肺气。秋天味过于辛,则易伤肝气,因此秋季饮食要省辛增酸以养肝气,同时还要润燥、养肺、益气。选择胡桃、芝麻、红枣、百合、蜂蜜、甘蔗等食物可以起到滋阴、润肺、养血的作用;选择百合、银耳、藕、梨、荸荠等食物可以益胃生津。少辛增酸,肺气太盛伤肝,因此秋季适当增酸以助肝气(肝主酸),以防肺气过胜,使肝气郁结。饮食上注意少食葱、姜、蒜、辣椒、韭菜等辛味食物,多吃新鲜蔬果,如柠檬、山楂、葡萄、芒果、柚子、苹果、番茄等。
饮食有节制益人,无节制则伤人。秋季饮食应注意定时、定量。定时是为了维持胃肠道的正常活动,使其消化有序,不至于紊乱或过劳,定量是为了避免胃肠道因超负荷活动,而致胃肠功能受损,造成消化不良酿成胃病。适当增加饮水量,维持机体的水液代谢平衡,防止皮肤干裂、虚火入扰。
秋茶推荐:


石斛玉竹茶由霍山石斛、玉竹、百合、桑叶、栀子、枸杞等“药食同源”中药组成。是由国家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、主任药师刘军锋依据秋季气候特点,合理选材,严谨配伍,因时因地精心研制而成。
由于秋季气候干燥,余热未净,宜选用性质收敛、生津润燥之品入茶,如石斛、玉竹、百合;且加入桑叶、栀子可清未净之余热,清肺润燥;枸杞性甘、平,可滋补肝肾,益精明目,固护五脏之本。
中药代茶饮药性平缓,用药量轻,无伐胃之弊,无味苦难咽之虞,多可长用,属于药食同源之物,可以调和脏腑阴阳、气血盛衰。石斛玉竹茶当属秋季必备代茶饮。
中医提示:
秋季末是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多发季节。秋末冬初时节,脑血栓、脑溢血发病率远远高于其他季节。深秋时节,由于天气变凉,气温降低,皮肤和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增强,周围血管阻力增大,导致心脏负荷增加,血压升高。此外,寒冷还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,直接影响心脏血液供应,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。因此,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除了坚持服用原有药物外,还应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,如打太极拳、八段锦、户外散步、慢跑等以增强抵抗能力。积极防治感冒,以避免诱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