凉拌苦菜
【苦菜】菊科苦苣菜属苦菜植物,又称败酱草,分为苦苣菜、苣荬菜、花叶滇苦菜、短裂苦苣菜、长裂苦苣菜、南苦荬菜、全叶苦苣菜、续断菊、沼生苦苣菜、蛐蛐菜(滨州)十个种类。苦菜是重要的药食同源功能型植物,因苦味而得名,野生资源非常丰富。
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《诗经》(约公元前11~6世纪)中就有记载,称“荼”、“芑”,常生长于路边、农田、山坡、荒地等。苦菜采食历史悠久,风味独特,因其丰富的营养成分及独特的医疗保健功效而表现出明显的优势。苦菜一般在5—7月采摘幼苗及嫩茎叶,可凉拌、炒食、煲汤、拌面蒸食或做馅,也可晒干菜、腌咸菜、速冻菜等。无论是新鲜幼嫩苗还是苦菜干品,都含有丰富的蛋白质、糖类、脂肪、膳食纤维、多种氨基酸、矿物质、多种维生素及丰富的微量元素,其中包括Sr、Zn、Cu、B、Cr、Ni、La、V、Cd等多种人体所需微量元素,这些营养元素从膳食中摄取要比通过药物补充更容易、更健康、更实惠。因此,苦菜是首选绿色野生蔬菜之一。
苦菜(一)/图片来自个人图书馆
苦菜性味苦寒,具有清热解毒、破瘀活血、排脓之功效,用于阑尾炎,腹腔囊肿,肠炎,痢疾,急、慢性盆腔炎,肺热咳嗽,肺结核,吐血,衄血;外用治跌打损伤,疮疖肿痛,黄水疮,阴囊湿疹等。
苦菜(二)/图片来自个人图书馆
苦菜食用方法
鲜食:将幼苗或嫩茎叶洗净,用沸水焯2~3 min,放入清水中浸泡,去苦味,凉拌,蘸酱,炒食或做馅。
晒干菜:将鲜菜去杂,洗净,开水烫一下,再用清水冲洗,晒干或烘干贮藏。食用前热水泡开,炒食或炖肉。
腌咸菜:将鲜菜洗净,沥干水,在缸内按一层盐一层菜排放,并拌入相关佐料,封贮,10 d后即可食用。
罐头:鲜菜去杂、洗净、整形,放入由食盐、氯化钙、柠檬酸配成的预煮液中煮沸2~3 min,清水浸泡漂洗1~2 h,去除苦味。鲜菜分级、整形、装罐,加入配好的汤汁,放入灭菌锅高温灭菌,冷却,贮藏。
速冻菜:将菜去杂、洗净、修整、分级,放入速冻机进行速冻,再置于冷库中贮藏。
其他:苦菜饮料、苦菜乳酸发酵产品等。
忌食:脾胃虚寒者不宜食用。
中药败酱草
民间常把苦菜习称为“败酱草”,虽然他们具有清热解毒的相似功效,但中药败酱草与苦菜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植物。中药败酱草主要分为败酱科植物黄花败酱草和白花败酱草,夏、秋季采收,全草入药。
中药败酱草
【败酱草】 始载于《神农本草经》,列为中品。《证类本草》将宋以前本草对败酱草的形态描述进行摘录:“多生岗岭之间,叶丛生,花黄根紫,作阵酱色”。《唐本草》:“生江夏川谷,花黄根紫色,似柴胡,作陈败豆酱气,故以为名”。败酱草市场来源比较复杂,各省多用习用品较多。国家药典来源为黄花败酱或白花败酱干燥全草,二者均有败酱气同等入药。
败酱草(一)/图片来自个人图书馆
败酱草(二)/图片来自个人图书馆
【别称】鹿肠、泽败、苦菜、苦叶苗、败酱、苦麻菜、小苦麦菜、苦丁菜、燕儿衣、节托莲等。
【性味归经】性微寒,味苦、辛。入肝、胃、大肠经。
【功能主治】清热解毒,消痈排脓,祛瘀止痛。为治肠痈要药,兼治肺痈、疮痈肿毒、产后瘀阻腹痛、胸腹疼痛、阑尾炎、痢疾、痛经等。
【主要成分】三萜类、环烯醚萜类、香豆素、甾醇、挥发油类、有机酸类和黄酮类化合物等。
【药理作用】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,中药败酱草具有抗肿瘤、镇静、抗菌、促进胃肠功能、抗氧化等作用,因化学成分的不同,黄花败酱草和白花败酱草在药理作用方面也有一定差异。
1. 抗菌作用黄花败酱草和白花败酱草均有一定的抑菌活性。对沙门氏菌、福氏痢疾杆菌、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明显抑制作用,而黄花败酱草对大肠杆菌无明显抑制作用,二者在菌种选择性方面存在一定差异。
2. 镇静作用黄花败酱草和白花败酱草均有镇静安神的作用。二者提取物均会对中枢神经活动产生抑制效应。
3. 调节胃肠道功能黄花败酱草具有治疗肠炎、黏膜保护及对胃肠道的双向调节作用,其所含单宁能够促进胃肠道蠕动,对便秘和腹泻具有双向调节作用。
4. 抗肿瘤在中医复方中,两种败酱草常作清热解毒、拔毒祛腐之君药、臣药配伍使用,现代研究证实,败酱草总黄酮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,改善免疫器官质量。
5. 抗氧化白花败酱草乙醇提取物可以清除体内脂质过氧化物,减轻机体的过氧化损伤,具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。
黄花败酱草与白花败酱草鉴别
黄花败酱草 白花败酱草
【鉴别要点】
黄花败酱草:地下根茎圆柱形,表面暗棕色至暗紫色,有节、间长2 cm以下,节上生细根。茎圆柱形,具纵棱及节,表面黄绿色或黄棕色,有时被以粗毛。叶对生,多皱缩破碎,完整者长卵形,羽状深裂或全裂,边缘有粗锯齿。枝端具聚伞花序集成的伞房花序,花黄色。瘦果长方椭圆形。具败酱气味,味微苦。
白花败酱草:近似上种,唯根茎节间长3 ~ 6cm,节上生有较粗的根;茎上部分不分枝,表面具纵棱及倒生的长毛。茎生叶不分裂,花白色,瘦果倒卵形,亦有败酱气味。
黄花败酱草
【混淆品】
苣芡菜:为菊科植物苣芡菜(sonchus brachyotus DC.)全草,又名芡菜,习称北败酱。植物形态:多年生草本,全株有乳汁,茎直立,高30~80 cm,叶互生,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,长8~20 cm,宽2~5 cm,先端钝,基部耳状抱茎,边缘有缺刻浅裂,具尖齿。基生叶柄短,茎生叶无柄。头状花序顶生,单一或呈伞房状,直径2~4 cm,总苞钟形,舌状花,黄色,瘦果长椭圆形,具纵肋,冠毛细软。
苦芡菜:为菊科植物苦荬菜(Ixeris denticulata(Houtt)Stebb)全草,植物形态:多年生草本,高30~70 cm,含乳汁。茎直立无毛,上部分枝,基生叶倒卵状披针形,长5~10 cm,宽2~4 cm,先端钝圆,边缘羽状分裂,有不规则尖锯齿;茎生叶无柄,基部耳状,头状花序长约5 mm,多数集成聚伞花序;花冠舌状,黄色,瘦果暗褐色。
菥蓂(xīmì):为十字花科植物菥蓂(Thlaspi arvenec L)全草,习称南败酱、苏败酱。植物形态:一年生草本,高20~40 cm,全体光滑无毛,茎直立,圆柱形,有分枝,表面粉绿色。单叶互生;根生叶具短柄,茎生叶无柄,基部抱茎叶片椭圆形或披针形,长2.5~5 cm,宽1~2 cm,先端尖,基部箭形,边缘具稀疏浅齿或粗齿,两面粉绿色,中脉在背面隆起;总状花序腋生或顶生,长10~20 cm,花萼4片,花瓣4片,呈十字排列。短角果扁平,卵圆状,具宽翅,熟时淡黄色。
菥蓂(一)
菥蓂(二)
苣荚菜、苦荚菜以及十字花科菥蓂均无陈酱气,而败酱科的黄花败酱和白花败酱,全株的陈酱气味是正品败酱的主要鉴别特征,二者也是临床中药所用的败酱草。所以,我们应当专药专用,严格鉴别区分。